这是一个崇尚外向、崇尚社交的社会,性格内向的人常常会受到忽视甚至嘲讽。其实这是受到了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,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,从心理学角度看,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性格内向、不爱说话的人。
内向不等于害羞
我们总是把内向和害羞联系在一起,甚至混为一谈。其实,很多性格内向的人在尴尬、人多的场合并不会感到局促不安,反而愿意主动去了解他人。他们甚至会以旁观者的身份细细观测周遭的每一个人,内心波澜不惊、沉稳有度。相比之下,那些害羞的人在人多的场合可能连手往哪里放都不知道,眼神中流露的尽是闪烁的目光。
比如,那些平时和你侃侃而谈的人,在公开演讲的场合下竟然双手颤抖、语速加快,给人极大的反差感,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害羞,即使是开朗外向的人也会如此,从这个角度看,内向和外向的人都可能害羞。
也总有一些人,平时看上去很内敛、不爱说话,一旦轮到他上台发言,他们往往又可以说得头头是道、娓娓动听。故而,内向不等于害羞,如果低估了一个性格内向的人,某天他的壮举可能会惊得你下巴都掉下来。同时,我们也不必高估一个性格外向的人,因为他们也可能只是色厉内荏。
普京是典型的内向者,他年少时在保密性极高的红旗学院里能做到从不泄露真名,喝酒时却能一马当先偷跑出去买酒,纵然他朋友不多,却倍受人尊重,最后成为大国总统。内向者的心思缜密、遇事不惊是我们难以想象的。
内向的人拥有与外向者不同的源动力
何为源动力?即促使你活着和生活的源头因子,比如信仰,一个人失去了信仰,其精气神必然土崩瓦解。外向的人的源动力莫过于广阔人群,如果让外向的人独处,他们很有可能精神萎靡不振,找不到事情做,俗称闲得慌。与人、与社会随时保持联系,随时掌握关系动向是外向的人的精神依靠。
而内向者则不同,他们往往更耐得住寂寞,独处时也能给自己找到乐子,独处时更能激发他们的天赋与潜能。譬如画家与作家中,80%的人都是性格偏内向的。打磨一件作品往往需要以独处为源动力才能很好地完成。
《我与地坛》作者史铁生自从双腿瘫痪后,变为内向的人,这样的转变虽给他极大的精神压力,却也催发出他的文学细胞。残疾的生活让内向的史铁生能在公园坐一下午,听蝉鸣也能听个半晌。而高专注度使他逻辑思维缜密,更易发现常人不能体察到的情感联系,同时也让他深刻明白母亲对于他深沉的爱。内向者源动力使他们想常人所不能想,为常人所不能为。
内向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信赖
话说得太多、太满往往招人厌烦,少说话多做事的人则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。动荡的三国时期,曹操手下杨修就是这样一个外向、急于表现自己的人。曹操曾在糕点上写下“一盒酥“的字样,对此有的人装聋作哑,有的当真不知,唯独杨修跳出来说出了曹操的想法,一人一口酥。杨修只看见曹操爱才却没注意到曹操生性多疑,最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的想法,杨修的种种做法终究断送了他的性命。
相反,曹操爱才,手下智囊不算少却无一人指出曹操想法,因为懂得闭嘴的人更容易受到上级的喜爱与青睐。内敛的人不爱说话,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他人的不安。人往往是自私的,希望自己能够被倾听被重视而不是被反驳。所以,内向的人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,哪怕他们不说什么,诉说者也能感觉到内向者的沉静和忠实性并因此信任他。
就拿我们的身边人为例,你更愿意把悄悄话说给内向的朋友还是外向的朋友呢?相对来说,外向的人更能解闷,而内向的人如同树洞可以收集你的喜怒哀乐。外向更像是表面工作,明明败絮其中却表现得无与伦比,而内向则里外如一让人相信。
内向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
相比于外向的人把时间花在社交上,内向的人普遍把时间集中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了,当然更易获得成功,更何况内向的人机敏,能更好把握世事动向。从小就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周星驰就是这样一个内敛的人,他在片场时总是不苟言笑,亲自教人怎么演戏,大到一个动作,小到一句台词里的一个字音,都要做到极致。内向的人普遍以高要求严格约束管控自己,怎么可能不获得成功?
成功的道路是座高山,唯有耐得住、忍得了的人才能攀登上去,内敛的性格自然让内向者更具有优势。内向与外向各有优缺点,永远不要低估内向者的潜力,也不要看轻他们的所作所为。在众人把酒言欢时,内向者看似只是淡淡笑着,内心或许想到的是普通人所不能及的广阔世界。